“享年”和“终年”都是表达去世,但区别大了,用错了会见笑于人

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尤其是在丧葬文化上,更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。我国的丧葬文化不仅形式多样,就连语言表达也十分独特。

比如,“夭折”形容未满12岁的人的去世,“老喜丧”形容80周岁以上的人的去世等,都是代表去世,但是含义却完全不同。此外,“享年”和“终年”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词汇,你知道它们有什么区别吗?

何为“享年”?

“享年”这个词语,在新闻报刊或者亲人葬礼上最为常见。那究竟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个词呢?我们要从词语的本身来思考。“享年”的“享”字,有享受的意思,很显然这是一个正向词汇,有明确的褒义。

历史资料中的“享”字多与国家的祈福祭祀相关,比如明清时期有皇帝专门进行祭祖大典的场所,就叫做“享殿”,而且每年四季的首月祭祀又被称为“时享”。由此可见,“享”字不仅有庄重之感,更有虔诚祈福的含义。

此外,“享年”主要用于这两种情况:一种是对于社会和国家有重大付出或者贡献的人逝世,并且广为人知;一种用于非常亲密的家人的逝世,通常是由家人来表达。

在过去,“享年”的用法还有一定的年龄要求,大部分主要是指代5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,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,它也不再是年长者的专有代名词。

有“杂交水稻之父”“共和国勋章获得者”之称的袁隆平院士,因病逝世时,新闻媒体单位在报道中便写道“享年91岁”。

一方面,是因为袁隆平院士有一定年岁,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有着突出的贡献,研究出了全球第一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,帮助无数的人民摆脱了饥饿的困扰。采用“享年”形容袁隆平院士的逝世,主要是表达人民深切的惋惜和悲痛。

钱学森曾被国家授予“两弹一星”功勋,他不仅在中国导弹火箭的研制工作中有巨大贡献,面对回国前美国的阻拦,更是保持坚定的国家立场和不屈的民族气节,力求用自己一身才华报效国家。当他逝世的时候,举国悲痛,为了表达对于钱学森的惋惜,也是采用了“享年”这个词汇。

何为“终年”?

刚才我们了解了“享年”的大致含义,那“终年”和它又有什么区别呢?“终年”的含义相对来讲就比较简单,主要是客观地表达生命的结束,而且是一个中性词,没有什么感情色彩。

“终年”最早在周朝就曾经出现,主要是表达全年和整年的含义,比如终年62岁,即表示那一年逝世者整62岁。在近代“终年”多用于“讣告”当中,主要客观来表达逝世者的年龄,且表述者非逝世者的子女亲眷。

由此我们可以感知到,“终年”的感情色彩不如“享年”强烈,当我们为家人或者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的逝世表达惋惜、尊重的时候,就可以使用“享年”这个词;如果仅仅是撰写新闻稿件,且自身与逝世者又没有亲属关联的时候,就可以用“终年”来客观表达逝世者的年纪。

这两个词,虽然都是表示逝世,但是用词情景、含义和感情却大有不同,一旦在公开场合用错,那可真是会贻笑大方。不过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,如果不能抉择哪个词语更合适的时候,可以直接使用“终年”这个词。虽然不能表达更多的感情,但是至少能够表达出最基础的含义,无功无过。

我国的丧葬文化

相信大家已经明白“享年”和“终年”的差别了,其实,我国的丧葬文化中,还有很多其他的字词来表达人物的逝世,并且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用法。

《礼记》中曾经记载,在古代不同等级的人去世会有不同的称呼,比如天子去世会用“崩”字,诸侯去世会用“薨”字,士大夫们去世会用“卒”或者“不禄”,而庶民的去世则用最平常直白的“死”字。

其中,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“崩”字了,相信很多看过《甄嬛传》的朋友,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甄嬛的那句台词:“皇上驾崩”。那这“驾崩”到底是什么意思,为什么皇上的死非要叫“驾崩”呢?

原来,“驾”主要是指天子的马车。在古代,当时的马车分为大驾、法驾和小驾,其中大驾就是指皇帝出行时仪仗最盛大的队伍,后来也就演变成对皇帝的尊称。因此,现在家中有贵客上门,为了表达我们的喜悦之情,都会荣幸的说一句:“欢迎大驾光临”。

而“崩”主要指的是“山崩地裂”,正如《说文解字》中写的一样:“崩,山坏也,从山朋声”。在过去的封建时代,皇帝就是天子,是掌管世间一切的人,如此尊贵的人逝世,自然可以堪比山崩地裂。

此外,“薨”字经常被用于描绘昆虫们飞翔时拍打翅膀的声音,虽然不能与皇帝的“崩”相比,但是音量也十分巨大,这也侧面印证了封建时代森严的等级制度,因此“薨”字用来形容诸侯的去世在合适不过了。

除了这些字,还有很多字词都体现了我国丧葬文化的魅力,每一个词语都有它们的独特含义,要是不了解其中的门道,在丧礼上滥用词汇,不仅会贻笑大方,更是对于逝世者的不敬。因此,无论什么时候,在什么地点,涉及到丧葬礼仪和说法,我们都要谨慎再谨慎。

其实,重视丧葬文化的原因除了传承和发展之外,还是有一点也尤为重要,那就是文化背后体现的“孝道”。繁琐的葬礼、悲痛的眼泪和数日的守灵都蕴含了亲人对于逝者的思念和孝顺。

当今时代,我们一直奋斗在工作的岗位上,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。希望我们在继承和发展老祖宗的丧葬文化的同时,也能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,莫要应了那句名言:“子欲养而亲不在”。

享年终年逝世者丧葬袁隆平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